發表文章

情境模式:D. Lawton and M. Skilbeck

勞頓(Denis Lawton)和史克北(M. Skilbeck)所倡導的課程發展模式, 其主要的特點在於強調 教育與其所處社會的文化情境和環境背景間之關係,認為教育不是處於社會的真空當中。 基於此種認識,此模式特別強調課程設計或發展的核心要務,在於對學校所處社會情境和文化因素之深入分析。 勞頓認為課程設計的核心工作乃是從事教育所處社會情境的文化分析 。 **首先須以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教育所處社會情境的文化材,分析文化裡的共同要素和各次文化體系,分析這些文化的教育價值。 **再針對社會發展之需要,從這些文化體系中選出文化材,配合心理學所發展出的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組織課程,實施課程。 史克北的課程發展模式亦是一種情境模式 ,亦是 以學校情境的分析作為課程發展的首要工作。 史克北的課程發展步驟如下: 1.分析情境:包括分析學校所處情境的內外因素及其交互作用。 學校的外在因素有:文化和社會的變遷與期望,教育系統的需求與挑戰,教材性質的改變,教師支持系統(如師資培育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可能貢獻,流入學校的資源。 校內考慮之因素則包括:學生的性向、能力和教育需要,教師的知識、態度、價值等,校風與政治結構,物質資源,目前課程所感受的問題與缺點。   2.根據情境診斷結果準備課程目標:目標的敘述應包括教師的行為、學生的行為、預期的學習結果以及教學與表現目標;並以清晰、明確和一般的方式、敘寫。    3.建立方案:詳述執行目標所需的資源,仔細描述學校特定職務的工作、設計教-學活動。    4.解釋與執行:此一步驟中,對於執行中的課程所面臨的問題,須逐一解釋,並設法克服。    5.觀察、評估、回饋與重建:此步驟的評鑑概念,比單純決定目標的達成程度更廣。其任務包括學生在教室中的進步情形、評估各方面的成果、根據各參與者的反應作成合理記錄,並據以修正、重建課程。    35.課程發展模式中,史克北(M. Skilbeck)模式是指以下哪一種?  (A)過程模式  (B)目標模式  (C)情境模式  (D)工學模式。  49. 英國課程學者史克北(M. Skilbeck)曾經強調「由學生所屬的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學習方案所作...

反學校教育-----Ivan Illich

「反學校教育運動」因一九七一年〔反學校教育社會〕(或譯作〔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 去學校化社會 》( Deschooling Society )出版於1971年,是奧地利哲學家 伊萬·伊里奇 (Ivan Illich)對現代經濟條件下教育的批判性論述。書中舉例說明了 制度化教育的無效性 ,提出了自我指導的教育,由流動的非正式安排中的社會關係支持。 去學校化、反學校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的探討          伊利希大部分的想法,是遵循著馬克斯主義者對歷史的解釋而來的;他強調學校是一個邪惡的、反人文的機構,應該盡快地被撤除。對伊利希而言,「學校」是一個普通名詞,下至幼稚園,上至大學,都只是一個巨大的整合系統,目的在讓人們可以在不同的行業中找到工作。以他的觀點言,學校教育並未為個人預備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反而只是經由對文憑的控制,來達成其壟斷的行為而已。 怎麼壟斷或是控制呢? 1.學校系統壟斷了可用於教育的財力與人力    人們誤以為只要把人力、財力大量投入學校教育系統,就能接受到公平的教育 2.學校使學生過分依賴學校管道而喪失自我學習的能力    學生誤以為只有在學校學習才叫做學習,才有資格稱為學習。因此不是在學校的學習,都不認為是學習,久而久之也不會自己學習、失去了自我學習的能力 3.義務教育強迫所有人都進入學校,但是卻沒有得到相同的公平的教育 想想大安區的小學生接受到的教育(師資、外部環境資源)和同樣在台北非山非市國小學生或是偏鄉小學生得到的一樣嗎? 4.受到越多教育,在社會的地位就越高;學歷越高,受到升遷的機會越大,排擠無法受教育的窮人 5.大學受到政府補貼最多,但得到這大多數資源的卻都是富家子女。            窮人受到經濟的限制,能夠獲得教育的年限不如富家子女。而富家子女受到的教育較長,因此變相的獲得更多的補貼,加劇了不平等。    在當前教育的活動中,學校倡導市場經濟,知識被包裝成商品,與真實情境脫離,因而並無太大意義。至於課程則是向「知識存貨」場所提貨出來,就如同超級市場中無生命的貨物一...